关灯
护眼
字体:

雕琢性情,锻造气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集四省军政大权于一身,而团练把总最高为正七品衔,李元把总竟用“移封敌体”,是无知还是憨?曾国藩看后,于封面上题十七字令云:“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并自记:“见者无不绝倒。”对此事,他不怒反乐,说明曾国藩良好的性情与气度。由此可见,性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受到多数人的承认或推崇,更主要的还是来自自身的修养。由于曾国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染陶冶,经过严格科举考试而产生的一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所以他对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看得非常重要,视为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的基本准则。而曾国藩能够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按三三部曲来进行,自是他为人处世的高人之处。曾国藩主张,修身必须首先结合实际去进行。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为官从政,都有修身的大学问体现其中。要做到这样,曾氏认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立足于精神修养。

    精神是人生意志的本源。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曾国藩认为,精神的修养,全是内心所要做的功夫。所谓治心之道,如惩忿窒欲、静坐养心、平淡自守、改过迁善等,都属于精神方面的修养。因而,在他的日记和家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很多。他主张,精神修养必须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心静自然平和,平和之后改进也能很好地进行,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自东汉以来,儒家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与老庄自然淡泊的消极出世人生哲学始终是互为补充的。至于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更要求人们先有静的境界。因而,静坐,也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最基本的修养功夫。曾国藩综合儒道佛三家之说,把静字功夫看得非常重要。

    心静很重要,圣贤们都能做到这一点。王阳明正是因为有这功夫所以才不动心。若心不能静,即使反省自我也不能彻底,即使找到原由也不明其理,无从下手,因为心是浮躁的。

    曾国藩在强调静字的同时,还主张要有平淡的心境。他说:“思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并表示“世俗之功名须看得平淡些”。因为他认识到,一般人之所以胸襟狭窄,全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念太深。若被私欲困扰住心,精神也没有安静的日子了,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快乐。曾国藩是想让自己做到心中平淡,不致为私欲所扰乱,务使精神恬静,不受外物之累,然后可以处于光明无欲的心境。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后的一系列行为都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曾国藩的养心学问是典型的身心兼治,因为一个人在官场中混最不易,最易丧失威权与荣耀,其中也有一些“规矩”,这些规矩要独运于心,在幕后遵守,一是不直言人短,二是知己悦人,即保持一团和气最重要,三是要提防奸人捣乱。拥有良好的心境之后,即使遭遇不幸,也能顺气自怡,可贵的是志向操守不改,能顺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